【年度基础工作成效】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东邻惠州,毗邻港澳,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要道。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辖区内土地调查总面积24.60万公顷。农用地面积10.03万公顷,其中纯耕地面积1.28万公顷、园地面积2.99万公顷(可调整园地面积1.39万公顷)、林地面积3.37万公顷(可调整林地面积0.26万公顷)、草地面积0.08万公顷(可调整草地面积0.0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2.31万公顷(可调整地类面积0.54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2.07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9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0.83万公顷、水库及水工建筑面积0.3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1万公顷,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8万公顷、其他草地0.92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0.21万公顷。东莞市矿产种类少,矿产地不多,金属矿产十分短缺;非金属矿产中建筑用花岗岩、盐矿、芒硝较为丰富;矿泉水水质良好,具备一定储量,有较好的开发潜力。截至2020年,共发现矿产24种,矿产地(含矿点,下同)73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矿产地5处;金属矿产8种,矿产地32处;非金属矿产13种,矿产地24处;水汽矿产1种,矿产地12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6种,目前勘查程度满足工业开采的矿种有盐矿、芒硝、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等。其中盐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907万吨,芒硝321.1万吨,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建筑用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樟木头、厚街、大岭山一带,查明资源储量2722千吨;矿泉水主要分布在清溪、樟木头等地,允许开采量1240立方米/日。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
(一)不动产登记:2020年,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以市政府“数字政府”、“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为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大胆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东莞市不动产登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明显。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市共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32.28万本、不动产权证明 38.64万本,日均办理 2540宗。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根据国家、省统一工作部署,东莞市严格遵循“求真、归真、保真”的“三调”工作原则,继续深入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并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组织开展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查清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共计调查图斑约5000个,按要求上报了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2020年,在2019年镇村工业园区摸底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东莞市新增调查了面积在2至5公顷间约800个共约6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合计6700个调查单元),完成了工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状况信息指标调查,并融合了反映产业发展状况8个新信息指标。同时,将2020年及2019年工业园区摸底调查数据成果进行全面整理及融合,形成2611个共约379平方公里的镇村工业园区摸底调查综合数据库(合计39682个调查单元),为推动东莞市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提供坚实数据基础。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
(一)土地储备管理
2020年,东莞市按照“一个平台、两级联动”的土地收储机制,全市纳入市土地储备库管理土地有133宗约882.6133公顷,已办理土地出库手续228宗约843.5公顷。市级土地收储6宗约70.7467公顷,市级储备土地供应13宗约58.0727公顷,共回笼资金84.68亿元。市级储备土地临时出租收入约525万元。2020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了《东莞市土地储备规划及计划(2020-2024年)》明确土地储备存量空间和土地潜力空间,指导差异化收储工作。探索了五大流域治理投融资创新机制,其中以石马河流域土地收储作为五大流域土地收储工作试点项目,收储出让成交地块9宗,成交总价168.5亿元。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一)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落实国家“增存挂钩”政策,加快推动闲置时间较长土地“再开发”。节约集约用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处置省下达任务基数内的闲置土地31.97公顷,占省任务基数116.24公顷的27.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闲置地处置率在15%以上的年度处置任务。
(二)市场监测监管
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快审快批工作机制,全要素全流程提升审批效率,高效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实现国有工业、仓储用地使用条件变更、《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三合一”办理,审批时限从38日压缩为8个工作日,全年累计办理工业仓储用地(含工改M0)变更土地使用条件业务231宗,面积990.5公顷亩(其中提容168宗,面积548.55公顷),累计增加工业厂房建筑面积667万平方米,增容的建筑面积超过2019年全年总数的3倍,全力全速支撑实体经济原地增资、零地增容。
(三)“三旧”改造
2020年,东莞市启动“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出台《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34条政策共86项“政策干货”,健全各环节政策细则,完成镇村工业园“工改工”拆除平整535.46公顷(8032亩),任务完成率107%,进一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承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年累计完成审查标图建库地块500宗(面积1840.93公顷),更新单元划定方案20份次(面积408.27公顷),前期研究报告17份(面积578.27公顷),“1+N”总体实施方案审批43宗(含松山湖、水乡功能区审批的6宗),项目面积172.13公顷(2582亩);322宗城市更新旧项目,已批49宗,清退88宗,报备继续实施185宗;全年城市更新完成投资411亿元,新增实施改造面积734.05公顷(11010.7亩);完成各类改造面积625.58公顷(9383.8亩),分别达到省下达任务122.3%、109.1%”。
(四)国有农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制定
截至2020年,东莞市已建立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含公共服务类)、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标定地价、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和集体农用地基准地价、“三旧”改造区片价、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
(五)房地产用地分类调控
2020年4月,发布《东莞市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对全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作为安排。东莞市2020年度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095.42公顷,其中计划供应商服用地30.36公顷,占比2.77%;住宅用地229.62公顷,占比20.96%;工矿仓储用地559.77公顷,占比51.1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09.69公顷,占比19.14%;交通运输用地65.99公顷,占比6.0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公顷;特殊用地0公顷。
[国土空间规划]
(一)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查
1、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0年,东莞市加快推进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战略引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战略定位和功能部署,深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坚持底线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深度聚焦核心关键问题,22个专题研究基本形成阶段性成果,其中耕地保护、双评价、发展战略等3个专题已完成专题评审工作;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5个专责小组已形成30余份部门专项规划大纲、5份专责小组报告的阶段性成果,核心内容已融入市级规划初步方案;上下联动,出台指导文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统一部署各镇街(园区)推进基数转换、底图底数梳理等技术工作,强化对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的双重把控。
2、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基于东莞多中心、均质化、城乡一体连绵式发展的土地开发特征,东莞市城镇开发边界按照“资源紧约束”的划定思路和多次市镇联动校核的方式开展,引导属地对自身发展与空间布局作精细化梳理,扭转粗放式的土地使用惯性,平衡好现状用地的有效整合与新增规模的集中投放。根据省统一部署,2020年12月底,东莞市已形成城镇开发边界预案工作并上报省自然资源厅。
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020年,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东莞市共开展四轮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工作。其中,3月中旬,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的协调矛盾冲突初步处理原则,牵头组织各部门、镇街(园区)补充报送矛盾冲突有关材料;5月初,针对广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初步调整方案(东莞市范围),补充报送矛盾冲突项目及相关佐证材料;5月中旬,根据省要求核查线性基础设施并报送证明资料;9月中旬,对照《广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规则(试行)》,进一步报送矛盾冲突情况。12月20日,东莞市生态保护红线矢量数据成果通过国家技术审核组审查并顺利封库。
4、“一张图”建设
2020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整理融合一张图数据,开展了一张图现状数据、规划数据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建库工作。初步搭建全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于“三调”工作阶段性成果,集合各类现状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等形成一张底图,基本完成与省平台接口建设逐步建库叠加,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建设前期研究工作,并以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审查、过渡时期规模台账审查等辅助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为探索,加强对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统筹。12月中旬,省版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下发试用,在积极开展系统测试的同时,对国家、省“一张图”建设要求和地方规划管控需要进行了深入解读,确定了建设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工作方向、思路,统筹全市各级各类空间规划管理,落实地方规划实施监督事权
(二)土地利用规划
2020年,东莞市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期调整成果为依据,强化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管控。一是指导镇街开展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31次,其中包括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建设用地规模置换、预留建设用地规模使用、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等方式,保障了香港城市大学、白泥湖水质净化厂、东南部卫生填埋场、东莞市国际商务区等省市重点项目落地。二是指导属地镇、村编制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配套项目的用地问题,全年审批完成涉及22个行政村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11个。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一)土地利用
2020年,按照《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做好用地指标管理,做好战略性任务用地指标保障;通过统筹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市重大项目、市“倍增”项目,落实“三旧”改造奖励、乡村振兴、“优城市、拓空间”项目和未达省核销条件的民生设施用地保障,全力争取省核销指标补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并积极主动争取省返还、省调整指标等方式,全年共为179个项目落实1055.46公顷用地指标。全年完成建设用地审批会审并通过市政府审批的批次199宗,涉及用地面积786.57公顷,其中省管权限批次47宗,涉及用地面积295.58公顷;市管权限批次152宗,涉及用地面积491公顷。全年获省级批准单独选址项目1宗(东莞至番禺高速公路桥头至沙田段项目),用地总面积486.96公顷。
(二)土地市场
2020年,全市共供应各类国有建设用地254宗,面积968.35公顷,为全市有效应对疫情防控、稳住经济基本面、城市经营管理、补齐民生短板等提供了强有力资源支撑。其中住宅用地69宗、面积280.84公顷、占29%;商服用地11宗、面积13.89公顷、占1.43%;工矿仓储用地130宗、面积493.29公顷、占50.94%;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特殊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共44宗、面积180.33公顷、占18.6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一)海洋生态、海域海岸带和海岛修复
2020年,完成4800万重点海湾整治专项资金项目、500万海岸线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新建生态海堤450米,海岸滨海湿地生态植被恢复面积约6000平方米。省下达东莞市2020年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为3.9公顷,东莞市迅速分解落实具体矿山石场治理复绿项目,具体为东莞市清溪镇齐兴石场和银山石场,2020年投入治理资金124万元,治理复绿面积4公顷。
(二)矿山石场治理复绿
东莞市自2003年开始逐步部署矿山石场整治复绿工作,其中2011年至2016年开展完成了全市第一批39个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2017年至2020年又陆续开展了3个采石场治理复绿工作。截至2020年累计完成42个矿山石场整治复绿工作,累计复绿面积约222.6公顷。
[耕地保护监督]
2020年,东莞市耕地保有量35516公顷(53.27万亩),完成24580公顷(36.87万亩)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460公顷(30.69万亩),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20380公顷(30.57万亩)。2020年,东莞市实际占用耕地407.6874公顷(6115.3110亩),其中批准占用407.6874公顷(6115.3110亩),全部采用有偿受让补充耕地形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
[地质与海洋勘查防灾]
(一)地质灾害防治
2020年,全市共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71处(含削破建房风险点118处),威胁人口756人,威胁财产5983万元,其中橙色风险3处、黄色风险32处、蓝色风险236处。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全年累计出动地质灾害巡排查4800余人次,撤离人员3000余人,处置8起小型险情,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连续11年地质灾害“零伤亡”;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全年累计安排资金93余万元,通过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方式完成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
(二)地质勘查
2020年东莞市立足实际,开展矿业权审批历史遗留问题梳理、协调和处置工作,解决了矿业权范围与自然保护地重叠之间的冲突问题。全年审批通过探矿权保留1宗、采矿权变更登记1宗、划定矿区范围1宗、采矿权新立登记1宗、采矿权延续登记2宗、采矿权注销登记1宗。在地质勘查工作方面,2020年严格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调研工作,编制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并报送项目预算。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项目预算报送工作,预计项目投入6000余万元,项目将于2021年正式启动。
(三)海洋灾害防治
2020年,强化海洋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每天制作东莞市沿岸的麻涌港区、沙田港区、威远岛、沙角半岛、新湾渔港、先锋渔港、交椅湾等7个站点的逐时潮位、高低潮时、海浪高度、表层水温等数据预报;每天制作东莞邻近的狮子洋海域、伶仃洋海域、外伶仃洋海域、桂山岛海域4个海域的浪向、浪高和表层水温预报。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发生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报信息。全年共发布海洋预报数据32000多组,发布风暴潮警报11次,海浪灾害警报11次,发送手机短信25000多条。
[矿产资源管理]2020年,组织开展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填报和实地核查工作,全年查矿山企业11家,各矿山企业均依法依规开展矿产资源开采,履行各项义务到位,不存在违法行为。同时,核查期间对各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绿色矿山创建等工作进行督导和宣传,全年完成2家绿色矿山建设,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指标。2020年,完成全市1家矿山开发利用方案、3家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的审查;完善压覆矿查询审批流程,完成压矿查询10宗;开展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调研工作,初步达成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工作意见。
[海洋规划与经济]
(一)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0年,推进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抓好3方面6类12项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省资金支持的东宝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生态化海堤350米、修复海岸线450米、滨海湿地6000平方米,成为全市海岸带整治修复样板和滨海旅游“网红打卡点”,逐步塑造东莞滨海活力之城形象;推动滨海湾新区开展滨海景观活力长廊规划设计,编制磨碟河片区和太平水道综合整治规划,有序推动沙角电厂退役转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领先、最具魅力的滨海景观休闲带;推动交椅湾片区海堤达标建设前期工作,提高海岸带地区海洋防灾减灾水平。
[海域海岛管理]
2020年,推进6个项目填海施工、3个项目补办以及8个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完成新沙港13号泊位工程、新沙南4#-5#新增泊位工程完成填海竣工验收,新沙港11—12号泊位工程基本完成填海施工,增加土地面积57.64公顷,协调解决麻涌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政企对接问题,为用海项目异地修复积极探索经验,围填海历史问题处理总体工作进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聚焦重大项目和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制定《东莞市重大项目(涉海)跟踪管理服务台账》,对8个重大项目、5个重大预备项目以及16个交通项目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做到提前介入、迅速响应、精准服务、高效审批,东莞市全部在建用海项目均如期复工复产,助力“六稳”“六保”。全年为滨海湾新区滨海湾大桥等重大项目提供用海12.5公顷,同比增长123%,落实双百行动计划,高效做好深茂铁路、狮子洋通道等重大涉海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创造条件。
[国土测绘]
2020年,确定了“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期间全市层面的四大任务,八项重大工程,34个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全年完成了61.8568平方公里(合990幅标准图,其中包含“房地一体”项目私人宅基地测量11049宗,计7.5296平方公里,合120幅标准图)1:500地形图修补测量与入库工作;完成了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系统数据坐标转换工作,向系统外提供坐标转换约500个,其中涉及重大项目约20个;对全市现有的3家甲级、6家乙级、17家丙级、38家丁级测绘单位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全年完成丁级测绘资质核准5宗,乙级、丙级资质初审共7宗,《测绘作业证》核准40宗,其中检查测绘资质单位共22家,检查市财政资金测绘项目5个,发出整改通知书11份。
[地理信息管理]
2020年,抽取了133家地图生产和展示、销售的企业进行了“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检查,发出整改通知书5份,处理群众举报“问题地图”3项。全年地图审核57批次,全部通过审核;完成了《东莞市地图》更新工作,以及13个镇街的人文地图编制,并同步发布镇街标准地图服务;为镇街、部门提供地形图2632平方公里,航空影像图4920平方公里,卫星遥感图246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执法监督]
2020年,东莞市按照国家和省相关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日常执法巡查、卫片执法检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整治工作,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在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全市违法用地面积271.93公顷,相比2019年度违法用地面积明显下降。全年全市拆除违法占地建筑物共约38万平方米,复耕复绿土地面积约133.33公顷,依法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55宗,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65宗,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线索14宗(涉及21人),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违法用地案件3宗(涉及5人)。
【亮点工作】
(一)创新完善城市更新政策,大力推进镇村工业园改造:在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意见》系列文件、全面改革城市更新改造政策的基础上,2020年出台《东莞市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实施意见》等政策,突出“主攻产业、连片改造”导向,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镇村工业园提质改造,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创新模式、破解难题、机制保障”五方面提出了34条政策共86项“政策干货”,包括完善历史用地手续、调整规划、地价返还、财政补助、税收分成、工业厂房分栋分层转让、在建工程抵押融资等“政策硬菜”,力争实现“工改工”项目“想改、能改、快改”。同时,结合东莞市改造主体多元、土地权属复杂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收储改造、市属国企土地整备开发、工业企业自行改造、开发企业收购改造、村集体自行改造、村集体+产业运营商改造、集体土地流转改造、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改造等8大“工改工”模式,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低效产业空间。2020年全市“工改工”拆除平整8032亩,工业厂房竣工验收114.61万平方米。
(二)创新空间拓宽优化机制,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以“强基础、拓空间、提品质”作为突破东莞市发展空间不足、空间利用低效、土地碎片化的重大战略支撑,构建“规划引领,统筹土地收储,突出更新导向,资源科学配置”的改革方向,全力推进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市镇收储土地共48813亩、盘活存量土地54051亩。一是强化土地收储。制定完善土地收储整备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实施收储司法拍卖土地、市属企业统筹土地、新增工业用地、市属企业低效用地四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成功例子并取得成效。2020年全年完成市镇收储土地13239.6亩。同时以石马河流域为试点,推动城市资源反哺城市建设,实现流域治理投入就地平衡,为治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保障。二是盘活存量空间。聚焦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建立完善全市存量土地“一张图”系统,深化新增用地与存量盘活挂钩机制,试行征收土地闲置费与延期动工、调整土地使用条件等混合的处置办法。三是促进原地提容。以“零地价提容、容缺审批”等措施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原地增资、零地增容。2020年,全市累计办理工业仓储用地(含工改M0)提容231宗,面积14857.5亩,累计增加工业厂房建筑面积667万平方米,增容的建筑面积超过2019年全年总数的3倍。
(三)创新资源供给保障机制,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2020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以工作机制,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快审快批工作机制,在自然资源领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包括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业务融合、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国有工业仓促用地“三合一”改革、工程建设许可并联审批,建立“绿色通道”提前介入等,全要素全流程提升审批效率,高效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东莞市被省评为重大项目自然资源服务保障突出地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奖励新增用地指标200亩。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用地审批服务方面,全年通过存量盘活、重大产业供地等方式共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配备用地指标1.56万亩,全市464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用地报批458个(含已报待批),报批完成率98.7%;累计完成供地手续项目413个(含正供地),供地完成率89%。同时全面推进重点企业增资扩产落地提速,全年累计为60宗增资扩产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347.1亩,已完成用地批复43宗,已完成供地审查13宗,完成设计方案批复28宗。
(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改革,有力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在全国率先将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技术应用于不动产登记,新建商品房从销售签约到预告登记全程网办,开发商在线办理首次登记后,业主即可在微信端“掌上办证”,企业群众跑动次数从过去18次以上、纸质材料22项压缩至全程零跑动、零纸质材料提交,1个工作日内办结,最快1小时出证,多项业务审批成本由过去市镇两级审核、5个环节、142名审核人员压缩为“一件事”、一个环节、一级审核、仅10个审核人员即可完成全市业务量。东莞市不动产全流程电子化登记模式得到了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等领导的表扬和肯定,工作经验被广东省政府、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全省推广,被《中国不动产》杂志刊载,改革成效入选南方都市报“2020年度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奖”十大优胜案例并获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南方日报、南方+等媒体的报道。
(五)创新空间规划管控机制,推动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一是构建符合东莞实际的规划编制管控体系。针对市直管镇体制下以往缺乏全市统筹问题,由市级层面统一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以片区为单位统一招标、统一编制镇级规划,按照“总-分-总”模式,推动全市六大片区统筹发展,保证全市战略定位的空间支撑和规划落实。构建以“单元”纵向传导为核心的“三层三类”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其中“三层”分别指市(功能区)层面、镇层面以及详规层面,加强规划的传导落实。二是创新过渡期规划管理政策。出台《关于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时期现行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过渡期规划底线管控内容和现行“两规”一致性处理要求,有力解决了项目落地问题。三是强化控规管理政策。出台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管理办法,创新管控方式,落实“分层编制、分类管控、远近结合”的思路,推进刚弹结合,协调推进发展与保护、刚性与弹性、近期与远期之间的关系,落实控规全周期管理制度,实现全程流痕。
(六)全链条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资源保障效率:通过全面梳理自然资源系统业务审批流程,以项目落地为主线,确定自然资源管理核心事权实现全流程线上运行;以“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改革为目标,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规划用地许可领域多审合一,规划土地核实领域多验合一。改革经验得到《中国自然资源报》的宣传推广(2020年12月8日《“全链条”提升审批效率高效能促进项目投产——聚焦东莞市自然资源审批业务改革制度创新》)。实现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合并办理,审批时限从法定20+20个工作日、承诺10+5个工作日压减为8个工作日;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办理时限缩减至10个工作日内;国有工业、仓储用地使用条件变更、《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三合一”办理,审批时限从38日压缩为8个工作日;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审批时间由原来的55天压缩至15天等。工程项目落地核心事项上线运行以来,已办理业务5000余件,节省了80000多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