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智能机器人 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自然资源概况
分享到:
广东国土资源年鉴--(2020卷)东莞市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0-11-04 10:18 来源: 本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年度基础工作成效】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东邻惠州,毗邻港澳,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要道。根据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东莞市辖区内土地调查总面积24.60万公顷。农用地面积10.03万公顷,其中纯耕地面积1.28万公顷、园地面积2.99万公顷(可调整园地面积1.39万公顷)、林地面积3.38万公顷(可调整林地面积0.26万公顷)、草地面积0.08万公顷(可调整草地面积0.0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2.30万公顷(可调整地类面积0.54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2.06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9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0.83万公顷、水库及水工建筑面积0.3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1万公顷,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38万公顷、其他草地面积0.92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0.21万公顷。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一)不动产登记

  2019年,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凝聚力量扎实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等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不动产交易、预告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打造出具有东莞特色的不动产登记业务极速办理模式与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服务品牌,相关工作经验于201912月被省自然资源厅在全省推广并于《中国不动产》杂志刊载,改革成效获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南方日报的报道。2019年,全市共颁发新版不动产权证书43.29万本,不动产权证明19.57万本,日均办理业务量约1785宗。

  1.实行不动产登记全程电子化审核模式:20197月正式运行东莞市不动产登记在线申请系统(即“虚拟窗口”)和商品房网上预(销)售备案电子签章系统,东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及小业主可通过在线申请系统注册“刷脸”申请办理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通过电子签章系统在线签章签名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通过数据共享获取维修资金票据、银行进账、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证明材料,免交纸质及扫描材料,审核完成后颁发不动产电子证照,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零跑腿、足不出户”。20197月率先实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业务网上办理,办结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平均办理时间30分钟。商品房买卖合同登记备案业务由线下30个工作日办结提升为线上即时办结。截至201912月底全市通过全流程电子化审批系统办理了26530宗业务,房产企业资金回笼时间从开售后平均7个月下降到1个月内。

  2.深化“一窗受理”服务模式:一是推进“互联网+房税一体”:2019年,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税务部门的系统对接和并联审批,实现向系统融合的转变,业主在办理二手商品房转移登记时可一并提交税务登记资料,不动产登记窗口将收件材料通过系统发送至税务部门在线计税并短信通知业主缴税,税务部门将缴税确认书发送不动产登记部门审核出证,全程业主只需跑一次不动产登记窗口即可办妥。二是推进“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协同供电、供水、燃气等民生单位,推行二手商品房“不动产登记+水电气”一窗受理模式,申请人办理房屋过户时可勾选办理水电气过户业务,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房屋过户后将业主身份信息与不动产电子证照共享到水电气等单位并联过户。办理二手商品房水电气过户业务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办结,极大地降低办事时间成本。

  3.优化“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通过签订政银合作协议,建立不动产登记平台与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不动产登记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主(抵押人)与银行(抵押权人)签署抵押合同后,可在银行网点通过网络直接提交抵押登记申请材料,不动产登记部门在线完成审核后直接颁发不动产登记证照,整个过程申请人只需跑银行一趟,银行不需向登记机构提供银行营业执照、银行代理人身份证明和委托书等纸质材料,大大缩短了企业群众的融资周期。截至201912月底,东莞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东莞银行等18家银行已开设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其中11家银行实现了系统对接。原抵押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最快30分钟。通过对全市存量商品房楼盘数据进行梳理,将涉及33个镇街共18961个楼栋纳入“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便民服务全市通办范围。

  4.推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20193月,东莞市完成了市不动产登记平台与省厅“电子证照”系统的对接工作,进行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的签发、下载与管理。截至201912月底已生成电子证照134.74万张,并首先应用在“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工作中。申请人在不动产登记窗口申请二手商品房过户及水电气过户一并办理,或在银行便民服务点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时,登记部门将电子证照发送至民生部门和银行,有效避免群众多头跑,降低办事成本。

  (二)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

  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调查的通知》要求,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工作的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并且因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工作在原工作计划的时间节点(需在20207月底前提取201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推迟三个半月。因此,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暂未开展,现无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三)村镇工业集聚区摸底调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201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的工作部署,全面摸清东莞市镇村工业园区(厂房)底数,有力支撑城市更新、镇村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及工业用地收储等工作,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全市镇村工业园区摸底调查工作,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的原则,采取“市级统筹组织、镇街实施具体调查、市级对成果质检建库及分析研究(含市级100%内业检查、50%外业实地检查)”的工作模式开展调查工作,基本摸清全市32个镇街建设用地面积在50000平方米以上的1821个镇村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连片区的相关利用现状情况。

  (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1.“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2019年,按照省的工作部署,东莞市认真组织开展了“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

  2.土地和山林权属争议调处: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广东省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开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工作。2019年度,东莞市共收到土地权属调查处理申请3件,涉及土地面积42.65952公顷,均不符合受理条件,因此未予受理。

  3.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201911月,为谋划开展东莞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调研组到浙江省湖州市,与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开展座谈研讨,学习当地在该业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

  土地储备管理:2019年底,纳入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1家。以增容提效为重点,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以政府主导为引领的土地收储整备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收储整备力度。

  截至2019年底,全市在库储备土地1174.17公顷,较年初增加25.99公顷。全年实施储备项目168个,总面积1165.33公顷,实际入库787.16公顷,出库761.17公顷。发行转拨2019年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42亿元,探索土地收储整备新发展路径和模式,打造土地收储整备四种新路径,全面摸查重点区域潜力收储地块。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一)节约集约用地

  截至20191231日,处置闲置土地15.46公顷,闲置处置率21.6%,已超过省下达给东莞市的“增存挂钩”闲置土地处置15%的任务。

  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全省2009年至2016年批而未供处置率不低于15%”的省定任务,截至20191231日,东莞市2009年至2016年批而未供处置率达到25.2%,圆满完成任务。

  (二)市场监测监管

  结合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严格实施日常动态巡查。充分利用监管系统的提示功能,严密监测管理建设项目供地、开工、竣工等开发利用情况。对巡查反映未按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的宗地做好预警和督促,及时发现系统反映涉及疑似违约或闲置土地,依法开展有关调查和处置工作。对属政府原因未能及时动工的,积极协助解决影响土地动工的问题,促进土地尽快得到开发。

  (三)“三旧”改造

  2019年“三旧”改造工作推进情况。改造资金投入324.69亿元、完成改造项目149宗,面积545.37公顷和正在实施改造项目261宗,1451.55公顷。其中住宅项目35宗,面积168.84公顷,二产升级项目73宗,面积198.67公顷,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益事业及其他项目41宗,面积177.86公顷。

  (四)国有农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制定

  2019年,东莞市1个独立制定基准地价成果的市、县(市、区)中,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成果已评审1个;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成果已评审1个,占全市1个独立制定基准地价成果的市、县(市、区)的100%。(注:小数点保留后两位。)其中,东莞市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估价期日为201891日,于2019521日公布;东莞市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于2016年首次编制并于2018323日公布实施,同时于20199月启动更新工作,目前正拟报省自然资源局申请验收。

  (五)房地产用地分类调控

  201942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东莞市2019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对全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作为安排。为解决土地市场出现的自主连续加价、提前锁定地块的“秒拍”问题,创新实施终次报价,当商品住宅用地竞价达到上限后,通过网上最终一次性报价方式,以终次报价中最接近所有终次报价平均价的原则确定竞得入选人,保障土地交易市场公平健康发展。

  (六)城市更新(增加)

  2019年,东莞市出台更新单元划定、“1+N”总体实施方案审批、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等10余份重要配套性政策文件,搭建起覆盖全流程“2.0版本”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基本完成全市域和32个镇街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修编工作。重点实施连片更新单元改造,全市启动10公顷以上更新单元74个,总用地面积超14平方千米,累计可贡献公共用地283公顷,规划建设45所中小学、3所医院、59个公园、5个文化设施、18个社区中心、26个公交首末站等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提供1.78万个公共停车位,实施142条次干道以上道路。全年投入改造资金351亿元,新增实施改造780.11公顷,完成各类改造545.37公顷,分别达到省下达任务154%152%

  【国土空间规划】

  (一)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查

  1.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随着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东莞市积极响应,率先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全市最高规格的组织架构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搭建了“全市规划全市做,全局规划全局做”的工作体系,横向加强部门协作,成立了产业、交通、生态环境、住房与民生保障、市政设施与城市安全等5个专责小组,纵向加强市镇统筹,以片区统一招标技术团队的方式统筹片区内各镇街的规划编制。

  20191016日,东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召开了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动员大会,印发了《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引文件,正式启动了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工作推进,至2019年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展开全市资源底数与发展诉求摸查,并同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思路梳理与22个专题研究的推进;各片区、镇街(园区)积极组织参与,按照全市工作部署陆续开展编制团队选择、资源底数摸查等工作。

  2、“一张图”建设: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成立后,利用原有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融入城市规划“一张图”数据库成果,建设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在同一空间坐标(大地2000坐标系)上实现各类规划数据的相互衔接和规划信息共享。数据图层共计31个,主要图层包括:基础现状数据图层、三规合一核心数据图层、部门规划数据图层、部门审批数据图层。根据自然资源部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将基于目前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配合三调成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等,逐步建库叠加,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二)土地利用规划

  2019年,东莞市以2018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期调整成果为依据,强化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管控。一是指导镇街开展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19次,其中包括有条件建设区使用、建设用地规模置换、预留建设用地规模使用等方式,保障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常平镇东部污水处理厂等省市重大项目落地。二是指导属地镇、村编制村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配套项目的用地问题,全年审批完成涉及31个行政村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20个。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一)土地利用

  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修订了《东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制度。会同东莞市重大办、投促局、工信局等制定了《东莞市2019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案》,经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执行。在全力争取省核销指标、积极主动争取省返还、省调整指标等方式的基础上,统筹市指标优先保障市重大项目、市“倍增”项目,落实“三旧”改造奖励、乡村振兴、 “优城市、拓空间”项目和未达省核销条件的民生设施用地保障,全年共为215个项目落实13798亩用地指标,有效保障了虎门港综合保税区、欧菲、正中等一批省、市重大项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来学校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用地保障。2019年,东莞市共办理用地预审287宗,通过用地预审总面积945.8984公顷。其中市自然局本级办理用地预审286宗,预审总面积923.0103公顷。2019年共审批省管权限批次共133个,用地总面积13177.14(涉及新增建设用地8247.11);全年获批单独选址项目有4宗(桥头镇龙桥项目、佛莞城际轨道项目、清溪镇中石油项目和环莞三期项目),用地总面积1170.80亩(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85.35亩)。

  (二)土地市场

  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主动靠前做好用地服务,促进供地审批提质增效。全市共供应各类国有建设用地150宗,面积765.09公顷。从供应方式看,划拨用地15宗、面积37.26公顷、占4.87%;协议出让23宗、面积50.72公顷、占6.63%;公开出让110宗(招标0宗、挂牌110宗、拍卖0宗)、面积665.27公顷、占86.95%;租赁2宗,面积11.84公顷,占1.55%。从供应结构看,住宅用地36宗、面积113.72公顷、占14.86%;商服用地15宗、面积54.70公顷、占7.15%;工矿仓储用地79宗、面积541.73公顷、占70.81%;其他公共建筑、公用设施、交通运输、特殊用地等共20宗、面积54.94公顷、占7.18%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一)海洋生态、海域海岸带和海岛修复

  推动实施重点海湾整治和海岸线生态修复,在滨海湾区域新建生态海堤350米,海岸滨海湿地生态植被恢复面积约6000平方米。

  (二)矿山石场治理复绿

  2019年,省下达东莞市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为4公顷,东莞市迅速分解落实到具体矿山石场治理复绿项目大岭山镇畔山石场。2019年投入治理资金360万元,治理复绿面积4公顷。

  【耕地保护监督】

  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耕地保有量35920公顷(53.88万亩),完成24580公顷(36.87万亩)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460公顷(30.69万亩),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20380公顷(30.57万亩)。2019年,东莞市实际占用耕地239.38公顷(3590.66亩),其中批准占用239.38公顷(3590.66亩),全部采用有偿受让补充耕地形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

  【地质与海洋勘查防灾】

  (一)地质灾害防治

  2019年,东莞市政府制定《东莞市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防范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和防范措施。2019年,全市共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87处(比2018年净减少48处),威胁人口1032人,威胁财产7606万元,其中橙色6处,黄色43处,蓝色238处。2019年,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累计向社会发布预警短信47万余条,撤离人员7000余人,处置3起小型险情,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连续10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2019年,东莞市强化海洋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一是对东莞市沿岸的麻涌港区、沙田港区、威远岛、沙角半岛、新湾渔港、先锋渔港、交椅湾等7个站点的逐时潮位、高低潮时、海浪高度、表层水温等数据进行预测预报;二是对东莞邻近海域中狮子洋海域、伶仃洋海域、外伶仃洋海域、桂山岛海域4个海域的浪向、浪高和表层水温数据进行预报。每当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发生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报信息。2019年共发布海洋预报数据32000组,发布风暴潮警报4次,海浪灾害警报2次,发送手机短信6000多条。

  (二)地质勘查

  2019年,无不跨地级以上市的探矿权转让审批,延续、变更、保留、注销登记事项,无丙级地勘资质审批。

  【矿产资源管理】

  2019年,市自然资源局认真组织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填报和实地核查工作,全年查矿山企业11家。经核查,全市共2家矿山企业列入异常名录,分别是:东莞市淑朗矿泉饮料有限公司、东莞市茶山佛泉天然矿泉水厂;3家矿山企业移出异常名录,分别是:东莞市黄江宝山泉饮品有限公司、东莞市清溪矿泉水厂有限公司及广东省东莞市凤岗白玉泉矿泉水厂。

  2019年,完成全市一家矿山开发利用方案、2家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的审查;完善压覆矿查询审批流程,完成压矿查询6宗;落实《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号)文件精神,编制完成《东莞市矿泉水岩盐采矿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测算报告》;全年征收采矿权使用费0.5万元。

  【海洋规划与经济】

  据核算,2019年东莞市海洋生产总值809.83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市GDP8.54%。纳入核算的31个产业中28个的增加值较2018年实现增长,3个有所下降,其中,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为280.89亿元,占比34.7%,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112.45亿元,占比13.9%,以上两个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8.6%,是东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产业增加值共84.97亿元,占比10.5%,是东莞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水利用业增加值较2018年分别下降4.8%3.1%4.8%

  2019年,东莞市贯彻落实省关于海岸带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部署,滨海湾新区成为全省首批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得到4800万元资金支持,按进度推进5方面12项重点任务,其中标志性工程东宝滨海湿地公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通过450米生态海堤、6000平方米滨海湿地等的建设在岸线精细化管控、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作示范。

  【海域海岛管理】

  2019年,东莞市共批准用海7宗,面积5.64公顷,占用海岸线327米。从用途分,交通运输用海5宗,电力用海10.35公顷,特殊用海11.22公顷4.06公顷;从用海方式分,跨海桥梁2宗,透水构筑物5宗。承接省下放填海项目验收事权,完成玖龙码头、省粮码头、虎门港三期3个填海项目竣工验收,增加土地面积42.6公顷。

  2019年,东莞市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问题处理,制定《东莞市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对19个问题图斑进行分类分批处理,5个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继续填海,推动编制8个围填海历史遗留项目生态修复方案,预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过3公里。在全省率先完成已填已用项目生态评估报告编制评审,率先补办用海申请,总体工作进展连续多月在全省排名第一。

  【国土测绘】

  (一)基础测绘项目实施

  完成2019年全市1:500地形图修补测量及入库服务项目并通过省质检站质检,修测总面积为52.64平方公里,全部完成入库,可向各单位、各镇街(园区)提供最新的地形图数据成果。完成对全市各级水准点、GPS点测量标志点和三角点等开展巡查,共完成了772个测量标志的巡查工作。

  (二)测绘质量监管

  201911月开展了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测绘地理信息活动监督检查工作。针对全市13家丙级和38家丁级测绘资质单位,随机抽检了4家丙级和15家丁级单位。检查组对每个被检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被检单位限期整改。

  (三)测绘资质管理

  完成测绘资质核准丁级8宗,乙级、丙资质初审7宗,《测绘作业证》核准45份。

  【地理信息管理】

  (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2019年,东莞市共有3家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期间组织东莞市甲级测绘资质单位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举办测绘质量监督检查、联合测绘、数字化地形图动态更新培训,提升了测绘单位的测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地图市场监管与地图服务

  2019年,东莞市审核地图18批次,批准18批次,不予批准0批次。利用地图安全监管系统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管系统检定静态图片287张,涉及登载问题地图网站196家。新编或更新市、县(区)三级公共地图1幅,为各有关单位提供各类地图437幅,地图数据2份。

  (三)测绘成果服务

  2019年,向社会提供使用4D数据24336幅,高分影像成果0.1TB,累计提供数据量为0.1TB

  【自然资源执法监督】

  根据201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情况,东莞市2019新增违法用地251宗,面积129.3公顷,违法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约为3.5%,低于“15号令”规定的15%问责标准。

  全年全市依法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586宗,收缴罚款2971.68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31宗,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线索10宗(涉及12人),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违法用地案件7宗(涉及7人)。全市用地秩序进一步好转。

  【亮点工作】

  2019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荣获全省节约集约用地一等奖、全省“三旧”改造二等奖,市直单位年度工作经济建设类优秀单位,获得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单打冠军”。

  (一)以创新实验区为统领,大力推进“拓空间”工作

  坚决把“拓空间”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实验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提出要加快破解涉及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共享、镇村发展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4份指导性意见和23份配套文件陆续制定出台,28个“拓空间”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完成土地出让收入445亿元,市级收储土地71.79公顷(1076.9亩),盘活存量土地762公顷(11430亩),闲置土地数量降至128公顷。大力巩固和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按时按质完成全市5公顷(75亩)以上(含)的镇村工业园区摸底调查,共调查工业园区1821个,调查园区土地总面积约340平方公里。完成“三旧”改造5454公顷(8181亩)、新增实施改造738.13公顷(11072亩),启动了10公顷(150亩)以上重点更新单元74个,累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

  (二)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导向,扎实推进“优城市”工作

  高标准启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用轨道交通和流域治理成效重塑城市格局等新思路,力争到2020年底,完成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东莞未来15年发展绘好蓝图。实际性启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组建了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积极引入高水平城市综合运营商,探索片区总设计师等创新制度,实际性启动了国际商务区、黄旗南片区、“三江六岸”地区开发建设。推动了黄旗广场、广发片区、东莞大道等品质提升项目,水涧头村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完工并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品质提升项目,推进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实施,投资280亿元推进第二批340个项目建设,完成32个魅力小城示范街道项目建设,启动10个示范片区项目建设。投入30亿元实施135个项目,有力促进广深高速沿线环境提升。

  (三)以制度改革为主线,全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等12方面探索一批新机制新路径。加快“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等审批制度改革,梳理全局289项事权,合并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审查工业仓储用地变更办理规划条件调整,合并办理建设项目方案审查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环节合并审批时间压缩均在50%以上;实行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并联审批,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时按需统一征求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人防、气象、属地政府等相关部门意见,申请材料由37份压缩至11份,审批时间由55天压缩至15天;“三旧”改造项目审批由以往串联的6个审批事项“打包”合并审批,审批时间压缩至6个月内。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优化民生服务保障

  加快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审核、“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等工作模式,全面优化工作流程,大力压减审核时限,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排查核定地质灾害隐患点287处、海洋灾害风险隐患点2处,完成搬迁治理21处,全年没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和海洋灾害。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按时按质向国家和省报送东莞市“三调”初步成果,并高质量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核查。推动滨海湾新区成功申报省海岸带综合示范区,落实面积12.9公顷东宝滨海湿地公园项目,通过450米生态海堤、6000平方米滨海湿地的建设,在岸线精细化管控、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打造示范标杆。强化资源执法监察,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572宗,共拆除违法占地建筑物约51万平方米,复耕复绿土地面积113.33公顷(1700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送涉黑线索47条,公安机关以此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45人。顺利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