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智能机器人 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东莞厚街:千亩良田“长”回来了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5-07-03 11:46 来源: 本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在高楼林立的“世界工厂”东莞,一块块荒地正变身千亩良田。

  东莞厚街镇双岗社区,昔日果园、草地和养殖坑塘,如今变为绿意盎然的连片良田,937.89亩土地重获新生,其中844.66亩恢复为耕地。

  这背后,是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于2022年启动的耕地集聚区建设。面对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厚街镇以“拆零归整”的方式统筹土地资源,推动生态修复、农业振兴与休闲文旅多轮驱动。

  2022年6月起,双岗社区解除原承租合同、收回农田使用权,启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系统性工程,引用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主导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有效恢复耕地生态与生产功能。

  不仅要耕地恢复,还要种出效益。项目依托现代化农业技术,推行作物轮种,轮种期间种植油菜花和格桑花,“农创+乡创+创业+乐业”画卷徐徐展开。

  五大亮点勾勒该项目蓝图:

  一是一体化规划多目标协同共绘。项目以“耕地恢复+”为核心理念,将耕地恢复、河岸治理与休闲农业园规划深度融合,打破传统项目分割管理模式,并科学划定“耕地恢复区、生态修复区、农文旅融合区”,统筹生态恢复、产业潜力与休闲功能,实现“一地多用、多效共生”。

  二是跨部门协作资源强统筹联动。项目建立“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企业运营+技术支撑”协作机制,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资源。通过定期联席会商与数据共享,确保政策、资金、技术无缝对接,形成“规划—实施—运营”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运营保障从规划到运营,项目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包括在规划阶段进行科学评估土地潜力,明确功能分区与实施路径;在建设阶段采用综合改良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运营阶段规范农田管护、活动策划与收益分配,确保长效发展。

  四是生态与产业双驱动,实现功能复合化升级项目实现了生态修复,即通过河岸碧道建设与植被恢复工程,改善区域水质与生物多样性;在产业融合方面,推行轮作模式,形成“农忙耕种、农闲观光”的发展格局,为农业注入文旅活力。

  五是农文旅融合打造都市田园IP。项目保留传统农耕肌理,融入现代美学元素,打造金色油菜花海、田园艺术装置等网红打卡点。景观设计之外,项目还打造品牌活动,比如连续三年举办“油菜花文化节”,策划农耕体验、农田市集、文化展览等系列活动,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跨界融合,塑造城市休闲新地标。

  项目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

  生态效益方面,低效用地成功转化为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河岸碧道与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增强生物多样性,使该区域成为东莞市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

  经济效益方面,“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轮作模式既保障粮食生产,又通过花期景观吸引游客,带动农产品加工、休闲消费等衍生行业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社会效益方面,项目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优质空间。油菜花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增强公众耕地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项目还为当地居民创造多元化就业创业机会,吸引返乡青年投身农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互补与社会和谐。

  不仅开发,更要修复;不仅产出,更要共融——东莞耕地集聚区建设,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也绘出了一幅生态、经济、生活多赢的田园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