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是《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施行暨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十周年之日。为深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十年·见证:保护产权 登记为民”主题宣传工作有关要求,推进法治自然建设,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不动产登记 “以案释法” 普法小课堂,以群众身边的案例为切入口,为您解读不动产登记法规政策。
一、案情简述
某镇某某花园是由某某房地产企业在2014至2016年期间开发建设的商品住宅小区,项目包括了住宅和商铺。楼盘建成后,该房地产开发企业于2018年开始分期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首次登记。登记部门工作人员查看现场时发现,1栋首层的多户商铺存在加建、改建的情形,具体表现为在商铺内部加建上下隔层、打通两间商铺隔墙等。对上述现场与规划不一致的商铺,登记部门未予办理首次登记并要求开发企业整改。事实上,以上房屋均已销售并交付给业主使用,加改建是由业主所为。
收到通知后,大部分业主及时整改,经登记部门工作人员第二次查看现场确认已经恢复原状,开发商顺利办理了首次登记,并在后续通过转移登记为业主办理了不动产权证。然而,仍有个别业主坚持不整改,现场不符合规划,至今未能办理首次登记。该业主多次信访,要求办理业主名下的不动产权证,登记部门依法给予解释和指引。
二、以案释法
本案件涉及2个不动产登记知识点,让我们分别盘点:
(一)未经首次登记不得办理转移登记
业主要求办理其名下的不动产权证,实际是通过开发企业与业主申请转移登记实现的,而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办理转移登记的前期条件是开发企业已经完成该不动产的首次登记,即俗称的“大确权”或者“初始登记”。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
不动产首次登记,是指不动产权利第一次登记。
未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的,不得办理不动产其他类型登记,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办理首次登记要求现场与规划报建一致
本案件核心争议焦点为业主改建、加建行为导致房屋现状与规划报建不相符。
2024年9月1日前,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房屋首次登记需通过现场查看,重点核查房屋坐落及建设完成情况,确认现状与规划报建内容一致的方可申办首次登记;2024年9月1日起《不动产登记规程》正式实施,虽取消了首次登记现场查看的要求,但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关于做好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41号)有关规定,不动产首次登记前仍须以宗地、宗海为基础,以不动产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地籍调查(原称权籍调查)。地籍调查包含不动产权属调查和不动产测绘两项内容:1.不动产测绘需如实反映建筑物调查时点的现势状态,其成果直接体现了建筑物现场状况与规划条件的符合情况;2.不动产权属调查以不动产测绘成果为依据,完成权属关系的核查工作。
综上所述,现场建设与规划报建条件的一致性,是办理房屋首次登记的法定构成要件。因此,在登记审查过程中,仍需通过查看地籍调查成果,确认建筑物现场状态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凡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依法不予办理首次登记。
法条速递:
01《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十九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对申请登记的不动产进行实地查看:
(一)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
(二)在建建筑物抵押权登记;
(三)因不动产灭失导致的注销登记;
(四)不动产登记机构认为需要实地查看的其他情形。
对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关系的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实地查看或者调查时,申请人、被调查人应当予以配合。
02《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实地查看,重点查看下列情况:
(一)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查看房屋坐落及其建造完成等情况;
(二)在建建筑物抵押权登记,查看抵押的在建建筑物坐落及其建造等情况;
(三)因不动产灭失导致的注销登记,查看不动产灭失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 申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土地权属来源材料;
(二)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材料;
(三)房屋已经竣工的材料;
(四)房地产调查或者测绘报告;
(五)相关税费缴纳凭证;
(六)其他必要材料。
不动产登记的目的在于明晰产权归属,通过登记簿的公示效力实现对不动产物权的法律保护。而未经批准擅自加建、改建、扩建房屋、车库等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的行为属于违法建设,不但妨碍不动产登记业务的正常开展,更是潜藏着重大安全隐患,时刻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莞小登在此提醒广大市民:
1.依法依规建设。在实施房屋新建、改建或扩建前,请务必向规划、住建等主管部门申请审批,确保建设行为合法合规。
2.避免产权风险:违法建筑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可能导致产权争议、交易受限,甚至面临强制拆除的法律后果。
3.主动整改申报:如存在历史遗留的未批先建问题,应尽快向相关部门申报,依法补办手续,完善整改,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