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双轴”公共空间专项研究(含“双轴”街道景观概念设计)》前期工作专家咨询会(研讨会),邀请到了来自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运营等领域的六位权威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镇街,共同参与研究和讨论。
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和鸿福路山水文化轴是东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两条发展轴线,“双轴”贯穿了行政文化中心区、东莞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历史休闲区、黄旗南生态科创区等重点片区,集聚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城市功能,具备自然优势最突出、市级设施最集中、发展阶段最成熟的东莞首要门户地位,是东莞市实施“强心”战略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目前,“黄金双轴”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了18个重点项目及完成21块土地出让,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价值和品质内涵有效提升。但与此同时,“双轴”沿线公共空间还存在分布零散、品质不佳、特色不强、管理不足等问题。为完善中心城区公共空间体系,塑造“双轴”多样化、特色化、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节点,打造示范样本,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牵头组织开展《“双轴”公共空间专项研究(含“双轴”街道景观概念设计)》编制工作。今年7月份前往广州、深圳等地,与相关设计单位进行了交流学习,并开展了同类项目调研,比如广州的白云大道、环市路,深圳的宝安滨海廊桥、上步绿廊等等。
本次咨询会(研讨会)通过邀请高水平的专家、相关部门及镇街,集思广益,对《“双轴”公共空间专项研究(含“双轴”街道景观概念设计)》的工作重点进行研讨,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以更好地指导“双轴”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研讨会共分为两个阶段:现场踏勘和会议讨论。先由现场指挥部与专家组一同前往东莞大道、鸿福路进行现场踏勘,并进行沟通和研讨。随后,由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对《“双轴”公共空间专项研究(含“双轴”街道景观概念设计)》项目背景进行介绍。专家组、有关部门、镇街与规划设计团队一同进行探讨,发言踊跃,角度新颖,对项目内容和后续东莞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未来+学院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及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创办人黄伟文建议,一是需要明确项目研究范围内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使用效率低而不是公共空间数量不足;二是需要从多维度来定义公共空间,从社会、经济、历史、管理的维度来统筹考虑公共空间内容的植入、场所精神的塑造、维护与运营的投入,创新的治理模式来均衡丰满公共空间;三是本次研究范围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一个创新城市实验场,吸引更多专业的学术力量,除了编制建设项目库,也可以考虑形成灵活的城市策展计划,进行创新型的城市化建设与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建议,一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解读本次公共空间的研究课题,对传统的规划工具进行创新,把宏观的目标通过分阶段行动计划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二是考虑运用城市策展这一城市空间的实践手段,建立研究+实践的平台,通过“广交朋友”吸引更多的学术与专业资源,运用创新的力量共同创作更多有生命力的作品,提高东莞城市知名度;三是通过研究和实验的城市工作,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东莞城市精神与文化内涵,如打工文化,港商台商群体等,引入社会学研究与公共艺术,让艺术家与社会学者共同参与营造,展示独特的城市魅力。
深圳雅克兰德设计公司总经理、首席规划师吴文媛建议,一是以交通型干道串联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初期的模式,不改变容易使城市长期结构固化在中间型城市,不利于形成中心型城市的品质提升。为真正提升城市品质,首先要降低道路交通级别,从过境交通干线降低为一般生活性干道,进一步疏解交通功能;二是功能强分区模式无法形成城市的多样性,公共空间的提升要促进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提升城市价值;三是道路两侧腹地空间的提升更多是城市更新问题,这类低成本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多中心网络联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吸引更多年轻人长期留驻和创新创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建议,本次研究课题可以从五个范式切入解题,一是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入手,通过聚焦公共空间的提升和改造,解决城市问题,激发片区活力;二是以人为核心,以使用人群需求为抓手,构建15分钟生活圈模式,生活圈的核心是让本地居民宜居,宜游、宜业;三是以慢行系统为导向,提供舒适的慢行环境来改变城市机动车出行模式,提升出行品质;四是注重城市特色与历史风情的挖掘,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提升空间的内涵;五是强化公共空间的运营与治理,多元的主体参与,完善实施路径。
MLA+亩加中国区负责人曹睿芝建议,一是加深认识项目定位,明确项目类型是有景观思维的城市设计还是有城市设计思维的景观设计,同时明确项目的关注点、研究尺度等;二是考虑扩大对场地腹地的研究,背街里巷的公共空间才是人真正可以停留的地方;三是对公共空间类型按照要素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如土坡、围墙等封闭界面和建筑底商、公园、地铁站口、步行桥等开放界面,将发力点放在开放界面;四是细化研究,关注连续慢行、老小区停车问题等。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马小毅建议,一是建议明确“双轴”公共空间提升的内容,包括目标、重点问题等;二是进一步阐明东莞大道的“时代发展”和鸿福路的“山水文化”的内涵意义,找到对标案例,明确可以注入的公共空间功能要素;三是加强定量分析,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进行人群需求画像,运用VI、AI等技术优化空间表达;四是关注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打造符合年轻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开展成果编制工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双轴”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