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智能机器人 网站无障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大王洲生态博物馆——大地上的东莞农耕档案”共研工作坊顺利举办!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3-10-26 09:26 来源: 本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及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大王洲生态博物馆——大地上的东莞农耕档案”共研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建筑设计、乡村振兴实践、乡村社会组织和艺术策展方面的四位资深专家、学者,各部门、镇街以及大王洲本地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研究和讨论

  大王洲区位图

  大王洲岛位于东城、莞城、高埗三镇街交汇处,是三江六岸片区中面积最大的未建设生态核心,也是生态要素最丰富、最聚集的节点。目前,大王洲岛上居住村民约400人,仅能通过轮渡来往。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大王洲岛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被吞噬和改变,在拥有极为宝贵的农业生态属性的同时,场地可建设范围极为有限,且涉及各类管控要素,使其无法进行常规的、一般意义的投资建设。为做好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大王洲岛生态绿色发展,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牵头,邀请广州土人景观开展了《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编制工作。该研究通过基础调研和深入分析,基于蓝绿空间利用和农田资源保护,提出“大王洲生态博物馆——大地上的东莞农耕档案”的发展构想,并采用“从规划到策划到策展”的工作方法,吸引不同文化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参与大王洲岛的观察、讨论与实践,为“大王洲计划”贡献智慧与力量。目前已完成中期成果。

规划总平面图

  本次工作坊通过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各方部门以及根植在大王洲本地的居民,集思广益,对《大王洲岛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对大王洲未来的可能性进行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以强化大王洲岛作为东莞深度城市化重要生态空间的发展理念,为未来建设大王洲生态博物馆与推动大王洲计划提供来自多领域的参考建议。现场指挥部牵头,与专家组、设计单位以及各方代表经轮渡上岛,一同行走、感知大王洲,踏勘了环岛堤路、田野、果林、生活水渠、村屋聚落等主要区域。在行走的过程中,进行沟通和研讨。随后,由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庞伟先生对《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概念研究》中期成果进行解说。嘉宾、各方部门、村民与规划设计团队一同开展共研风暴及趣味互动,发言踊跃坦诚,角度丰富,不乏卓见,为大王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踏勘大王洲现场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建议一是项目是非传统开发模式,应把事件理解为一种各方共同促成和参与的发现和探索之旅;二是项目应为大地乡野的复兴,而非主题公园式的娱乐和表面化的建设三是梳理岛上空间权益和不同人群的空间愿景、规划政策上的制约和可利用空间,以形成项目整体基础内容框架;四是项目作为关注历史、生态、乡村的综合社群计划的空间行动,其目标是打造成多维度、多元参与,有机和富有弹性的城乡体系,并围绕此体系形成相匹配的创新型管理协调机制。

  顺德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碧云建议,应从“群体—需求—定位—机制”的逻辑脉络思考和判断。一是群体,明确大王洲的使用群体为本地村民、城区村民、外城游客;二是需求,应充分考虑各群体的核心圈层需求;三是定位,“生态博物馆—大地上的东莞农耕档案”是承载三个群体核心需求的最佳定位,是可生长、可持续、多元参与的活态文化。四是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多元、专业、弹性”的特点,创建与村民、部门共同决策的机制和路径,循序渐进,弹性可调。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汤敏建议一是农耕生态博物馆的定位是较为准确的且符合大王洲岛的现实可行性,应结合国际生态博物馆联盟,以及周边生态博物馆的差异化,坚定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二是探索以公益组织、社会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创造环保公益、食育公益、河流公益入驻平台,形成涵盖教育、运动、休闲、公益的主体功能,成立公益协会平台的配套公益配套资金;三是赋能社会组织平台,推进社会营造,鼓励各方参与项目建,搭建社会资源链接平台。

  知艺文化创始人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人杨青认为,“生态博物馆”、“农耕档案馆”的定位,既发挥了大王洲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也符合了农地保护、水源管控“两条红线”的政策要求;二是大王洲身处闹市区的核心,外部环境的发展、高速建设,与大王洲营造的一种内向的回溯、精神的寻根,互为平衡,形成了城市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三是生态博物馆不仅是农业的生态、自然的生态,也是文化的生态。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编制成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大王洲生态品质提升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