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快速导航

莞邑揽胜 返回首页

却金亭碑:500年风雨不染清官底色
发布时间: 2016-11-29 02:20     来源: 梁淑娟李立    作者:

描述

东莞时间网讯在莞城老街光明路转悠,不经意间,来到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你会发现一个仿古亭子,里面竖立着一块成人高的石碑——却金亭碑。碑文记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也是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却金亭碑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2006年5月25日,却金亭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6年底,莞城文化部门为了加强对却金亭碑的保护,在碑上修建了一个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今天,却金亭碑已从古县城的历史地理坐标,逐渐成为老街闹市中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建筑背景
纪念番禺县尹李恺廉政故事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却金亭碑,到底讲述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广州、东莞已成为当时主要的港口之一。明嘉靖十七年(1538),暹罗(今泰国)商人带着国王的文书引信、货物来到东莞港,要求进行通商贸易。
当时番禺县尹李恺(字克谐,福建惠安人),主持对外贸易事务,他认为检查进出口货物的一套制度手续繁冗,主张简化管理和手续,决定“更制设规”加以改革,对暹罗商人只需自报货物数量进行检验,不准官吏随意抽盘、骚扰外商。
为表感激之情,暹罗商人邀集外商,赠金百两报答李恺,李恺拒不接受。暹罗商人更加感动,往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恳请将这笔钱用于树坊挂匾,筑亭立碑,表彰李恺却金廉政之美德。
得到批准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暹罗商人在东莞城码头附近的演武场之南(当时东莞最热闹、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即现莞城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建“却金坊”(现市博物馆馆藏一块“却金坊记”石碑,与“却金亭碑”都记录了同样事件)和立“却金匾”。第二年,建成“却金亭”并立“却金亭碑”。
文化传承
食客口中的地理坐标
从光明路走至却金亭碑,沿路市场、商铺鳞次栉比,凡是生活中想到的、需要的,都能在这里找到。不少人还会从东城、南城开车过来购买商品,除了物美价廉,东莞老城质朴的民风也是一大口碑,让人有种放心的感觉。
沿路可见的,更多是让人食指大动的平民美食,津津的煲仔饭、冠群的肉丸粥、华兴的烧鹅濑……这一路舌尖上的旅程,吃到、看到的恰是东莞最本土的味道,古老的却金亭碑标记着食客们的记忆,也标记着他们的乡愁。
过了却金亭碑向里走,大榕树下,古玩市场逢周末、周日开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讲着五湖四海的故事,这些从泥土中走出来的小玩意身上,似乎散发着时代的微光。如同在这里矗立了数百年的却金亭碑般,任凭岁月消磨,尽管碑文会风化、磨碎,但传承的精神却不会消亡。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和所处的老城一样,却金亭碑绝不是纸间笔端的热词,但无意之中,它却成为了食客口中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每当华灯初上,老城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夜色笼罩的时候,却金亭碑这里正热闹起来。
亭子对面,是“著名”的高佬粥铺和万记烤鱼,这些本地人开的小排档,早已在莞城美食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粥档上各种配料依次排开,客人各取所需,老板现场烹制,再到亭子一旁的牛杂档点两串牛杂,这样的搭配深受年轻人喜爱。路两旁早就停满了车,晚来的食客要行到大榕树下才找得到位置。
纪念东莞官员祁顺的“却金亭”
莞城的却金亭碑记载、表彰了李恺清正廉明的事迹,但李恺终究是番禺县令,是外乡人。而东莞也曾有一位官员,也因为清廉的作风而被外国人所称颂,外国人还在当地设立了“却金亭”来纪念他。他就是明朝的祁顺。
祁顺是棠梨涌人,也就是今天的东城梨川人,明朝天顺四年,祁顺成为进士。祁顺最大的成就是曾代表大明王朝出使朝鲜。朝鲜国王出郊相迎时,并没有礼拜,祁顺当着他的面重申大明礼仪,朝鲜国王悚然下拜。在朝期间,国王多次赠送给祁顺厚礼,他都坚持不受。回国前,国王又送来十盆鲜花,搬运的过程中,祁顺发现重量远远超过一般植物的重量,他命人打开花盆,发现里面藏着金银财宝,于是祁顺原封不动地又退还给了朝鲜国王。
后来朝鲜国王和大臣被祁顺的浩然正气所打动,在却金之地,也就是今天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建了一座却金亭并刻碑纪念他,可以说,这座地处异国的却金亭碑和莞城的却金亭碑都是东莞的骄傲。
祁顺从朝鲜归国后,曾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后卒于任内。他一生做官三十多年,却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他的灵柩甚至要当时的同僚捐资相助,才得以运回东莞。而他在任内官府存下的三千金,都留下给下任官员继续使用。后来,皇帝钦赐“世守清白”牌匾一幅挂于大泉布政祖宗祠之内。
祁顺的灵柩运回东莞后,就葬在牛眠石的金钗岭。如今,数百年过去了,墓冢犹在,墓碑却已在“文革”时期被拆毁。墓地已被野草覆盖,看不出墓的样子,但墓园前端的四支华表还在,两支笔直地矗立着,似乎永远地告诫后人,先人的尸骨虽已入黄土,但“为官一任、世守清白”的精神不应被埋没。
文物档案
却金亭碑,坐落于莞城光明路与教场街交叉的街角处。碑文完好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也记载我国对外贸易、友好交往的史实。
碑为青石制,高1.84米,宽1.02米,红砂岩方形底座。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涌日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下面是楷体碑文,刻有《却金亭碑记》,21行,满行50字。碑体周边雕刻有祥云。碑文镌刻精良,字迹至今清晰。
1979年8月20日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却金亭碑对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及涉外税制改革方面,有重要历史意义,对当前廉政教育建设也有深刻意义。碑文行文流畅,纹饰精美,书法别具一格,是研究明代书法和石刻工艺的艺术瑰宝。
(梁淑娟李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备案号:粤ICP备19108287号-2  ©2014-2016 AllRightsReserved
地址:东莞市东城大道268号测绘大厦 咨询电话:0769-1234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标识码:4419000031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2020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