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快速导航

莞邑揽胜 返回首页

风情万种的东莞小巷
发布时间: 2017-11-24 02:18     来源: 子木醉红颜    作者:

风情万种的东莞小巷(一)

——东莞发现之旅游千年小巷小札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行走攻略:

    背包族:坐7路、11路、24路、48路公交车到达西城楼站;
 

 

行走路线:

    老莞城城外游——西城楼——莞城大桥——牛骨巷——王屋街——大芳园——澳口街——下关路——大巷——道生园——窄巷——沙头遗址——水仙庙——塘面坊——大西路——阮涌尾——兴文街——中山路——阮涌尾——皮鞋巷——千祥街——果巷——青云街——洲面坊——竹排街——床街——教场街——史园坊——文教区——葵衣街——天水养芹——芹菜塘——灯头一甲——世科里——光明路四巷——光明路——星耀坊——平乐坊——平定里——三巷——旨亭街三巷——旨亭街——振华路——西城楼;约四十余条巷; 
 

行走用时:

    3——4小时;
 

推荐美食:

    千祥街的东莞风味饼店五六家;葵衣街的四仔鱼丸店;旨亭街、下关路口的云吞面店和晚上七点始东方红照相馆对过的牛杂档,光明路上的高佬粥铺等;

 

花草宠物:

    阮涌尾应有尽有; 
 

推荐书店:

    振华路芳草书屋、老新华书店、光明路尾榕树头下旧书摊……

    想起东莞的小巷,总会想到北方的胡同。著名作家汪增淇先生曾写过《胡同文化》,阐述了北方胡同的风采一如北方人一般的执著如顽固,豁达至豪放……那么岭南的小巷是否也是风情万种的呢?正值元旦休假,我们恰好可以跟着我们相机的镜头一起感受莞邑小巷的脉脉温情……

 

    我们边走边聊。说话间,我们乘车来到西城楼。西城楼是东莞地标性的建筑,原名叫迎恩门,建于宋代,多次重修,建国后亦有重修,据说西城楼的建筑材料是拆了资福寺的大殿后建成的。西城楼原来只有中间一个拱门。现在两侧的小门,是1972左右改修的,这样改造一为适应当时的交通发展的需要,一为美观,状如北京的天 安 门城楼。西城楼外有一石鼓状的石碑,正面简介西城楼状况,背面刻有民 国时期的莞城内外的地图,想进一步了解东莞历史的人可以由此窥其一斑。西城楼已成为东莞人心中老城的象征,西城楼也是我们作为《东莞印象》一书封面的原因。每到重大的节日,此楼必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夜晚的西城楼依然华灯如虹,一片灿烂……

 

《东莞印象》封面图片的拍摄地点成了今天我们行走的起点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自西城楼,跨运河上的东莞大桥,这是一座在莞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桥。现在已经整修一新,桥上为四车道。站在桥上,北望运河,高耸的双子座的绿色玻璃的经贸大厦在蓝天的映衬下,赫赫然……俯视运河两岸玉兰绿叶如茵,东江之水滔滔而来……桥之南,运河之上博厦立交桥飞架,轻出公司、欢盈生活酒店、邮电局、双龙酒店隐约可见……

    阳光下的老莞城,安静而祥和地享受着生活的欢乐……
 

     桥之左,为高耸入云的华侨大酒店,莞人谓之“新华大”,亦是地标性的建筑,据说因为建楼集资的不规范而停止使用,实在可惜也。桥之右,则是通体镶嵌绿莹莹玻璃的运河商场,残破的窗户正昭示着这个曾经名列全国十佳之一的商场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运河商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当时人们购物、休闲的好去处之一,如今谁还会记起当年那个摩肩接踵的狂热场面呢?

 

2010417日完成的城外行走手绘图

 

    2010年元旦假期,我们走进莞城城外的时候,只见前来老街购货的人络绎不断,顺着振华路前行,过新华大左转入牛骨巷。牛骨巷现存不足百米,仅余几户人家。印象深刻着如东莞知名画家李万成老师家仍在,一户人家的屋顶上有一幅**时期的灰雕,当属旧物。据阳光网友不断学习兄介绍牛骨巷曾有东莞“八房陈”中的一房陈姓居住在牛骨巷,故这次走访中格外留意,曾向李万成老师的邻居家询问此事,均说不知。也希望阳光网友们有知道牛骨巷陈氏去向的朋友肯请介绍一二。
 

    出牛骨巷,便是东莞久负胜名的王氏家庙。王氏家庙因一句口头流传的“狼过王家庙咯只‘犭贪’”而尽人皆知。此“犭贪”照壁现已保存在人民公园中,博物馆的右侧。在开满芦花的茅草中,再次瞻仰王氏家庙。这是我们曾经来过数十次的地方,每次经过,总会驻足凝视,家庙承载着东莞的过去。我们曾翻墙入内考察,家庙的残垣断壁,触目惊心,房上蒿草丛生……家庙曾为东莞中医院数十年,院内已经被多次改造过,只有第三进基本保持原貌。喜闻可园路因王氏家庙的文物价值而绕道,不胜欣喜,然何时能修缮一新尚是未知?

 

废墟上的明代王氏家庙

 

    家庙前是人民医院的第一门诊部。入王屋街六巷,过残存的两户人家(六巷7号),至王屋街。六巷巷口的鸡蛋花树早已没有了昔日那醉人的淡淡的花香。冬阳下,只有那零碎的清影,树的周边砌了一圈红粉石,都是王屋街一巷、二巷、四巷拆下来的红粉石基础。

 

    从六巷巷口右望,则可看到振华路的骑楼,还有王屋街街口的拱形门,王屋街7号“王藻记花灯”店前已经支起了一个帐蓬,门前蓬下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花灯,地上还摆放着一溜花架子。“王藻记花灯”店店主说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也是莞城现在仅存的两家之一了。这个花灯店曾经多次走访过,今天又来,与店主聊了几句,倍感亲切,但看到店内生意冷落,心中也不禁升起了一丝的凉意。

 

    六巷巷口左转,则来到王屋街25号的陈记花灯店。老板陈师傅和珍姨已经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门前照例挂满了花灯。记得去年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陈师傅凿花灯的边花,还详细了解了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我们上前与两位老人亲切地打招呼,老人跟我们又聊了起来……不远处,一位老婆婆站在墙根下晒太阳,看到我们聊得正起劲,也走了过来凑热闹。我们说起了当年王屋街的老街坊,说起了以前的人民医院,说起了当年的云片糕厂,也说起了当年那个提着大铁锤打花生糖的大叔……

 

陈氏花灯店里,陈老板和珍姨妇唱夫随,延续着传统扎花灯的手艺

 

    过了王屋街七巷口,眼前就是大芳园。右转则是大芳园横街,直通阮涌路。大芳园与大芳园横街交叉路口有一个二层的老房子,保存相当完好。

    顺大芳园前行,左侧有青云巷、三舍巷、大芳园一巷,此三巷均可通花闸门一巷。与大芳园一巷错对的是李屋巷,李屋巷内有一排老房。巷子直通阮涌路。

 

大芳园的老房子让人百看不厌

 

    大芳园一巷与二巷间有一古井,一住户正打水洗衣。古井的附近原来是个豉油园,当年谁没有吃过这个豉油园出产的豉油呢?大芳园一、二、三、五巷等在左侧,四、六巷在右侧。街上有个收破烂的中年人,正在往三轮车上装纸箱、还有一个大袋子。车把前还吊着一个纸牌:回收、彩电、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电脑、电动车……一切的情景与许许多多新莞人的家乡一样,小巷中的人们生活在静谧中。

 

    出了大芳园即是可园北路,隔路而望的是花闸门、可湖路,对面楼房顶上的剑花和楼角边的万年青格外清瘦,颜色墨绿,远不如夏天来时的茂盛、翠绿了。左望,则是花闸门二巷、一巷,在可园北路修路时被劈开了。右转,则是沿可园路的街边公园,墙上增添了许多石刻的诗词和壁画,墙边平添了几簇青竹,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专注地坐凉亭内看报,玻璃钢的瓦片透下满亭的阳光,一派宁静和谐的生活常景,晚年,我们也能如此安静地读书看报么?

 

晚年,我们也能像可园北路凉亭下的老人一般悠然自得么?

 

    前面到了澳口街,街上静静的。顺着台阶走下,经过了澳口街的二巷、一巷。忽然发现6号门洞开,院内红粉石的房子吸引着我们,给门里面的女孩打了招呼,就进去拍照了。院内荒草萋萋,野藤爬上房檐,房屋已经坍塌,房檐上的茅草低低在垂下来,正在入神地拍照时,侧房内一位老者客气地把我们请了出来。原来他们在老屋内拜祖,希望我们没有打扰他们。

 

    澳口街的左侧写满了拆字,大多数房子已经人去楼空了。出了澳口街,来到下关路。此处正是下关路与阮涌路的分界点。这儿有一家云吞面馆,无牌无名,但滋味甚好,尤其是面,十分筋道。听街上的老人说,下关路上原来还有杰灵巷、鸣柯巷、道富巷、登云巷、登俊巷,这些巷子都是直通东江江边的。由于可园北路的开通和博厦立交桥的修建,已经踪影全无了。万江大汾的三座古桥名与此地三条巷构成一幅妙对。“珠玑华祝鸣柯巷,连步青云种德桥”一联也成了一段佳话。路对面即是西隅社区居委会。

 

澳口街6号院内的老屋

 

    过阮涌路,入大巷。大巷左侧已经被高高的围墙圈了起来,里面还有道富巷内仅存的原属道生园的几间待拆的老房子。大巷的右侧有大巷二巷,二巷内有“虾肉巷”的旧门牌。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巷,也许一巷已经被拆了。

 

    继续前行,则是一个岔路。左边可以直通中兴路,右侧通往沙头遗址、水仙庙、塘面坊。我们顺大巷前行,来到中兴路,中兴路上的骑楼,当是东莞讫今保存最为完好的骑楼建筑群。中兴路曾是通往东莞省渡头的商业街,街上烟花业、米铺、油店十分繁荣,如今却早已黯然失色了。

 

201111日拍摄的中兴路

 

    顺中兴路再次来到围墙缺口处一睹道生园风采。

 

远远地看一眼即将从视野中消逝的道生园……

 

    “……这又让我们吃了一惊。张嘉谟,字鼎铭,号梅耶,别号遁叟老人、问花主人,莞城博厦人。可园主人张敬修的侄子,在修建可园时,曾督造邀山阁等。其人喜欢古董,精于鉴赏,善长篆刻,尤精绘画。师从二居,尽得其旨,专写墨兰,名重岭南。

 

    莞道生园位于东莞莞城城外西隅下关道富巷,建于道光末年。园内为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蔚然可观。而今的道生园早已荒草萋萋,鲜为人知了……”——摘自子木/醉红颜《金鳌塔下的东莞传奇》。

 

    眼前的道生园,茅草遍地,高没人身。从缺口进入,人在草丛中穿行,终于来到道生园残存的房子前。现存的道生园建筑仅有三排,第一进各为三开间青砖门面,门口尚有“莞城镇道生园”字样的门牌。记得2008年初来行走时,从院内看这些青砖墙是“金包玉”结构的,墙内为黄色的泥砖。房檐上的红杯倒挂下来,茂盛地生长着……第二进为锅耳式山墙,颇具潮汕风格,亦为岭南风格;而三进则是二层小楼建筑,马蹄式山墙,突显徽派建筑的风格。三进二楼的窗子上沿有漂亮的灰雕雕花,除民族传统的玉书、笛子还有麒麟等图案,甚至还有一些西方线条和花纹……

 

荒草中道生园只剩得几间破空房了!

 

道生园的灰雕窗头精致典雅

道生园的木刻同样古朴大方

 

    想给道生园拍个全景的照片,却难以做到。元旦的阳光灿烂,照得破旧的道生园一片发白,且为四周的茅草所掩……只好望屋兴洋,徐徐返回。近出口处,发现一蔓野生的西红柿,大大小小的五六七八个,鲜红的、淡红的、淡白的,让我们有些感动。生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根、开花、结果……

 

    顺中兴路返回,因为再向下却是东莞文学院的后墙了。当然,中兴路再往下右转还可通到中兴路河尾。河,即脉沥洲,原来与东江相通,一直是东莞各乡镇与莞城,莞城与省城、各县城来往的重要河道,曾经,这里是水乡人撑着小艇运着香蕉到莞城卖的地方,然而现在仅余臭水一洼了……昔日繁华之景不在,昔时水清鱼跃之景不见……

 

    过了大巷口,来到窄巷,顺着窄窄的巷子,徐徐来到了沙头遗址。这儿名为窄巷,其实并非最窄的巷子,其中旨亭街十二巷和平定里六巷那才叫真正的窄巷,两个人对面而行须侧肩方可通过。

 

    虽名为沙头遗址,但实在没有什么东西了。这儿应该是圆沙亭的遗址,原来人们给远行的人送行,常会在此亭设宴饯别。曾闻俗语曰:“圆沙圆出状元。”圆沙亭早已不见了踪影,故而东莞便成了无状地了。当然,还有黄旗山还有“状地被神骑”的说法。

 

    过了沙头遗址的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岔路口。左侧为叫水仙庙巷子,直通序齿约,到达大西路。序齿约,原为城外十二坊有名气之人在此聚居,设立会馆,序齿订约,商议民事,故而得名。右侧是为塘面坊,也通往大西路。

 

    我们顺塘面坊而行,过了一个叫高墩的巷口,走在旧时最为繁华的城外烟花之地,现在丝毫看不到一点的脂粉之气了。塘面坊有六条巷子,有二条可以直通阮涌路的。其中,走到三巷时,一位看报的老人一下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元旦的阳光真好,从巷口砌下来,照在老人身上,让人感觉暖暖的。老人坐在一竹制的躺椅上,一副淡黄边框的大眼镜,一顶黑绒尼的鸭舌帽,一件棕色的旧西装,一条灰色的旧西裤,一双棕色的绒拖鞋……老人把头深深地埋在报纸里,陶醉、怡然自得……老莞人生活的悠闲与淡定,是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房子中的人们远不能企及的,也是永远向往的……

 

读报,醉在其中……我们不想惊扰老人家,悄悄地滑过去了。

 

    塘面坊76号是一座值得一提的中西结合的小洋楼。小洋楼是人字形的屋脊,青瓦屋顶。红粉石的基础、门框、铺地石,青砖墙体。精致的木质的矮门、趟拢、大门……二楼有一个突出来的小阳台,雕花的栏河。两侧的小窗子也是十分讲究,窗台下有漂亮的灰雕。听对面的街坊说,这个房子已经空置了许多年了,主人可能到国外去了……

 

    在行走途中,不时会遇到门框上贴有“一路英雄”字样。在莞城,家里要是有人去世了,那么在死者去世后的一百天就要“做英雄”(做英雄:也叫“百日英雄”,即除孝)。现在这个习俗随着丧葬礼仪的简化而发生了变化,人们一般在出殡当天就“做英雄”了。出了塘面坊来到大西路上,街上人流如织。我们走在骑楼的走廊下,看着满街的车流、人流……感觉老街并没有老,人气还是这么旺。

 

“一路英雄”

 

    说话间经过了维新路来到了阮涌尾,阮涌尾的左侧是百年店——东方红照相馆。一到晚上,照相馆门口和对面都有牛杂摊挡,照相馆对面的小摊是祖传的,据摊主说这里是他爷爷那会儿传下来的,至今也有八十年历史了。摊档原来还有一面大镜子招牌,上面写着食物和价格。这个小摊煮出来的牛杂口味解馋,不仅有鲜美可口的牛杂,还有萝卜、青麻茶……吃几串牛杂再喝一碗青麻茶,那可是相当的美哦!不信,你来试试。

 

大西路口百年老店东方红照相馆

 

   阮涌尾的右侧有一洋楼式的建筑,那里曾是莞城的民兵指挥部。难怪呢,上面还有一根旗杆。现在的阮涌尾今非昔比了,已经变成了花鸟虫鱼的市场了。你看,各式各样的宠物狗、猫、乌龟、小鸡、小老鼠、小兔子……都是孩子喜欢的宠物;再看,黄鸟、八哥、鹦鹉……众鸟齐鸣,令人眼花缭乱;更有水仙、各式树头仔,吸引着花草爱好者的目光……

 

文兴街就在“雀仔街”的尽头

 

    穿越鸟市,左转为兴文街,兴文街左边第一条巷叫秀富巷,可通中山路、维新路。顺兴街的中间有一眼古井。古井方方正正的,四周砌了一些花池,种些米兰之类的。但最此人注目的还是墙边的石碑,上刻:兴文市,太平龙泉井君神位(“位”字已经模糊),宣统元年八月吉日立。这块石碑透露了许多的信息,兴文街原来叫兴文市,这眼井叫龙泉井。记得《民 国东莞县志》中有记载。

 

兴文街上的太平龙泉井

 

太平龙泉井石碑

 

    古井的侧对面有一家“奥地利发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东莞的发廊如雨后的春笋,城内外很多爱美的女孩子,都曾来此发廊理发、烫发……往事如烟,恍若百年。如今,这件“奥地利发廊”却大门紧闭,连那个明净的大橱窗也被木板封得严严实实的了!

 

“奥地利发廊”,我们曾经“臭美”过的地方

 

    出得兴文街来到中山路。中山路上人头攒动,生意繁忙。左侧与中山路想接便是维新路、和平路。向右走,则可通过教场街、千祥街。我们没有下行,而是直转入皮鞋巷。皮鞋巷是值得一说的巷子。巷子中有许多家纸扎的小店,这是东莞特有的风俗。莞人喜拜神,那么香烛、纸钱、神衣、各色冥币、纸扎的物件……在此一应俱全。很多店主一边照顾着生意,一边粘糊神衣……这儿,已成了莞人生活的一部分,每逢拜神日,总会提前来此一趟。

 

今天的中山路仍然热闹非凡

 

皮鞋巷香烛生意红红火火。

 

    至皮鞋巷一巷,此巷左可通中山路、和平路,右侧则通阮涌尾的尾及旨亭街。此处原来称为六家村,自八十年代初这儿成了东莞最早的布匹批发零售市场,现在仍有许多的布店在此经营。过了二巷,来到十字巷口。正前方直通史园,左为千祥街,右为葵衣街。一位带着旅游帽的老者蹲在巷口卖菜干、萝卜干、冬瓜干等……看着我们一边拍摄他的小摊,一边与他搭讪,老者的眼里隐约流露出一丝的畏惧……这使我想到了一词“城管”。

 

老人摆卖的土特产让人想起久违了的乡村味道

 

    左转,入千祥街。此段千祥街多为服装店,有的店门前还摆有决明籽等中草药。老板对我们说,决明籽可以装填枕芯。莞人擅用中草药,据说决明籽有安眠镇定的功效,我们不禁也帮衬了一下。来到中山路与教场街交叉巷口,中山街上依然繁华。教场街街口有一中年男子正在卖玉米,青色的玉米叶子,让人垂涎。路边还有一位卖水煮花生的妇女,让人想到北方街头的小贩们。一位老婆婆拉着一位小孙子,正在买花生,花生壳散了一地……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活化,都是那么地切近原来的质朴的生活……

 

失眠的人不妨试试这个民间治疗失眠的方法——用一下决明籽做的枕头。

 

    千祥街边还有许多卖菜的、卖柑桔的、卖香蕉的、卖红著的……其中一个卖鸡蛋的老太太最有趣,她的广告方式更为古老更为传统,她用直接把鸡蛋打破放在一个小盘子里,以示鸡蛋的品质。她正在称鸡蛋,一面把称杆高高地举起给另一位买鸡蛋的老太太看,以示公平……

 

好鸡蛋,一打开就知道,要一斤绝不会给八两!

 

    过了果巷、云集街就到了千祥街口。这儿是洲面坊,原来这儿是脉沥洲的河涌,从东江过来,直通到光明路,经现在的花卉街进入运河(原来的护城河)。现在的洲面坊已成了东莞市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

 

    返回。千祥街的另一侧多为饼店,一家毗邻一家。我们已经走累了,看到这么诱人的东莞小吃,忍不住买了一些油角、鸡仔饼、鸡蛋卷等果腹……途经竹排街、床街街、教场街、史园、皮鞋巷口,到了葵衣街。

 

千祥街的饼店现做现卖的东莞特色点心、小吃

 

    葵衣街,便看到文教区巷口的四仔鱼丸店,这是一家老店了。做出的鱼丸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用老莞人的说法那是“爽口弹牙”吃了还想吃……

 

    我们在四眼仔鱼丸店买了半斤鱼丸、半斤鱼胶。鱼丸可以即买即吃,有原味和芫荽味两种。原味鱼丸味鲜,芫荽鱼丸味香。而鱼胶则需要煮熟了再吃,可以滚汤,也可以煮萝卜或者煮芥菜等等……

 

我们在葵衣街上的四眼仔鱼丸店买了鱼丸、鱼胶各半斤

 

    四眼仔”旁边有一家李枝记靓鱼丸店,“李枝记”和“四眼仔”原来是同一家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分开了,两家成了竞争对手。没有尝过李枝记的鱼丸,不知味道如何。继续下行,则到了旨亭街尾,旨亭街是应该算是城外最长的一条街了,全街一共有十九条巷子。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老街之一。街尾有葵衣街居委会。

 

    街上卖衣服的挺多,人们来来往往,挑挑拣拣,沸沸嚷嚷。我们经过天水养芹、芹菜塘、灯头一甲,右转入世科里,再经光明路四巷到光明路。

 

葵衣街上,价廉物美的服装让路人忍不住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光明路上,顿时感觉眼前一亮,虽然路边的店铺一家紧挨一家,但满眼的阳光让我们感觉很温暖。我们已经行走了两三个小时,早已饥肠如鼓了。兴华小食店已在眼前,这是一家东莞特色的小食店,可是食客太多,大家排起了队。一抬眼,看到兴华对面的冠群饮食店没有那么拥挤,我们便到了对面就坐。每人一碗六元的道滘肉丸粥,一根1元钱的油条把我们的肚皮打发了……

 

    从光明路向北门桥方向走去。过沿河路,路口有一个推三轮车卖甘蔗的中年人,正在极为熟练地给客人削甘蔗。快到北门桥桥头时,转入星耀坊,这是一条与运河、运河路平行的巷子。巷子直通到人民银行的后面,原来是可以通到世科里,再入平定里的……现在正在新建的光明路市场挡住了去路。这儿原来是东莞糖果厂。说句实在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生谁不垂涎糖果厂出品的那些香喷喷的“公仔面”呢?

 

卖甘蔗的老板运刀如飞,瞬间削好,叹为观止!

 

    左转入运河西二路,沿运河边前行,至平乐坊,入影剧院。影剧院内天井中立有一个身着一袭长裙、手捧鲜花的烫着刘海的长发少女雕塑……观其风格大约是八十年代的作品吧!售票口悄无人影,泛黄的《入场须知》再也没有昔日的神气,有气无力地躲在墙上,人们似乎懒得搭理。曾经,这里锣鼓大戏歌舞升平;曾经,这里是中外影片展示的大舞台;曾经,这里召开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会议……然而,一切已经过去,连入口处旁边曾经生意如火如荼的豪苑酒楼也改为了一家批发零售美发用品的商店了。

 

 

东莞影剧院昔日“排长龙买大戏票”的风光不再,冷冷清清的售票处,《入场须知》泛黄了……

 

    走在平乐坊,路两边的锦旗店一溜排开。这儿曾被东莞人称作“锦旗街”。站在平乐坊与平定里交叉的巷口,左望,一片瓦砾。整个平乐坊、世科里正在拆迁中,七八年工人正在往汽车上装拆下来的钢筋……平乐坊一直通下去,过世科里巷口,直达运河小学门口,左转直入旨亭街。平乐坊尾有一治安警派出所。

 

平乐坊的锦旗店一溜排开,这儿曾被东莞人称为“锦旗街”。

 

    转入平定里,有两拔人围在一起。走近一看,只见一拔是男人,他们正在打牌,另一拔是女人,他们在组装电子元件……应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了。工人医院这座服务了五十余年的医院已经搬迁一空,空荡荡的大楼寂无人语……

 

    平定里18号是一座独立的青砖小院,整体就是一座别致的小楼。三开间,中间为趟拢式的土门门楼,两侧为二层的小楼,主楼亦是二层洋楼,中间高耸的山花,均绘有灰雕彩绘,因太远拍不太清楚。这座小楼的主人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自梳女,这座小楼被莞人称为姑婆屋。唱一句“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可是怎么也难以体会自梳女的苦与乐。

 

我们无法从这座从前自梳女们生活过的姑婆屋外,感受她们的真实世界。

 

    平定里共有八条巷子,现存不足半数。其中,平定里六巷,原来叫窄巷的,六巷直通振华路,与牛骨巷相对,现在仅剩下一户人家了,人也搬走了。我们立在平定里三巷巷口,可以直接看到振华路。右转,入三巷。三巷的6号、8号有一个极为漂亮的灰雕,整个画面为扇面式卷轴设计,中间用精美的窗花嵌,既高雅又富有情趣。其中,8号院内别有洞天,由二进老房组成,保存完好的趟拢、板砖、天井……主人十分热情,曾带我们考察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家的门锁还是原来的铜制的门锁,还要用一个长柄的铜钥匙才能打开。不过,主人说,老巷内的治安不好,经常会有小偷光顾,不胜其烦。

 

平定里三巷残留着古老的书香。

 

    三巷14号亦是一座老屋,院内有两棵高大的龙眼树。树荫下掩映着青砖红粉石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门口上的椭圆形的窗子格外雅致、耐看……

 

平定里三巷14号翠掩重门

 

    出了平定里三巷,便是旨亭街三巷,其实这两个巷子是连在一起。横过三巷可入七巷。七巷尾原来也有一座老房子。老房子里面住了一个过埠婆(过埠婆:解放前称到东南亚打工的女性)。我们曾经多次来过这里,屋旁有一棵鸡蛋花树,曲曲盘旋,绿叶婆娑,门前还有一口古井。井水依然那么清澈,2008年走访旨亭街的时候,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个中年妇女,她告诉我们,至今还用这口井的水来洗刷……

 

我们从这里过去,就可以从旨亭街三巷到达旨亭街七巷

 

    过埠婆的家原来是一群粤剧发烧友的聚会地,经常听到他们的锣鼓乐器和演唱的声音,不过,现在不知他们去了哪里?废墟上窜出了一只猫,它一看到我们就马上刹住了脚步,它用警惕而哀怨的眼神盯着我们,耳朵不时歪一下,我们不知在它傻傻地站在上瓦砾在守望什么?

 

警惕而哀怨的眼神在瓦砾中拽住了我们的镜头

 

    出了七巷,可以望到八巷。八巷因曾为容庚先生的祖居而名著东莞。穿过窄窄的幽静的旨亭街,仿佛时光倒了民 国、大清……旨亭街口的新华书店尚在营业,街右边的老百货大楼早已成为私营的了。

 

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容庚的故居就在旨亭街八巷

 

    走在振华路上,左边是机缝社,楼上的人们已经搬走了,只余下刻印社的人还在坚守着;右望穿过骑楼可看到大西路、阮涌路……直行,则可以看到西城楼。

 

    呵呵,怎么样,这就是半天的莞城城外之旅。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东莞的小巷,不妨前来游走一番,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放眼围墙,只见围墙上有一只花猫在晒太阳,懒懒地。我们把相机伸过去,捕捉到了难得的瞬间,那猫一时警惕起来,瞪着不信任地眼睛望着相机,望着我们。是啊,诺大的道生园,仅剩下一只看家的花猫了?

 

墙头上的影子,你在守候着谁?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备案号:粤ICP备19108287号-2  ©2014-2016 AllRightsReserved
地址:东莞市东城大道268号测绘大厦 咨询电话:0769-1234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标识码:4419000031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2020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