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MB2C90020A/2023-01248 分类:
发布机构: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成文日期: 2023-12-28
名称: 《东莞市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12-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东莞市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3-12-28  浏览次数:-

  近日,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东莞市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专家咨询会。邀请了来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生态景观、交通规划等领域的六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探讨研究。

会议现场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耕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强化东莞大道时代轴和鸿福路山水轴双轴带动,构筑连山串水融城“翡翠绿链”。“双轴”延续了东莞中心城区“涵山依水内外城”历史肌理和“山水城”品质格局,涵盖了国际商务区、黄旗南、行政文化中心、广深第二高铁中心站等市级重要片区的核心区域,并对外串联松山湖、滨海湾和水乡新城等市域片区,是中心城区自然优势最突出、市级设施最集中、发展阶段最成熟的东莞首要门户魅力城央的“黄金十字轴”。目前,自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成立以来,国际商务区、行政文化中心、黄旗南、广深第二高铁中心站等片区已开展相关规划设计研究,其中部分具体项目已进入实施建设,“双轴”区域的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了广泛凝聚共识,集思广益,识别关键问题,统筹项目建设,讲好黄金“双轴”故事,形成聚集功能的经济发展带、汇聚人口的公共服务带、彰显山水的形象展示带,把黄金“双轴”全力打造成大湾区深度城市化样板区、东莞高质量发展首善区、中心区强统筹示范创新区,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东莞市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

双轴概念城市设计三大层次工作范围图

双轴总体空间结构构思图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东莞市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初步研究方案的汇报,充分肯定方案内容详实、工作扎实,并对“双轴”概念城市设计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技术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交通系统,尤其是慢行、到达、驻留等高品质交通的中心性,挖掘有利于培育东莞市民认同感提升的公共活动和公共场景,以此为线索组织城市功能;二是进一步诠释时代发展轴、山水文化轴对于东莞城市中心性的承载意义,并注重面向未来的新理念、新形式创新应用;三是进一步梳理线性要素、点状要素的结构关系,建立更易于识别的城市地标、市级公共空间、重大公共活动、山水感知方式等要素体系;四是专题研究东莞大道、鸿福路的城市意象及空间品质,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起到倡导新型城市文明的“双轴”示范引领作用。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原副总规划师,陈一新建议,一是“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应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协调区应开放,畅想未来如何连接古城与新城,核心区应聚焦,考虑近期交通与城市融合、“双轴”道路断面设计等具体问题,使之成为以人为主、为人称道的东莞大街;二是双轴功能应以都市生活、休闲娱乐、科教创新、行政文化为主,考虑适当弱化汽车通行功能,疏解通过性交通,服务到达性交通;三是细化双轴两侧土地权属分析,识别政府可利用土地,通过城市设计突出强化区域、路径、界面、节点、地标等元素,使双轴两侧形成连续、舒适、靓丽的城市界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院副院长王泽坚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以中心城区核心区为重点,双轴作为其中关键结构要素;二是中心城区应强调独特性而非全面性,东莞作为千万人口量级的城市,合理的多中心分工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策略与目标愿景之间逻辑关系,从影响力、辐射力、连接性、国际性等方面提升中心性;四是管控传导行动计划项目策划为主,统筹考量各相关部门的事权和诉求,达成行动共识。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晓东建议,一是概念性城市设计应突出形象特征,空间形态设计与城市发展主脉相结合,凸显东莞超大型城市的独特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二是“双轴”是结合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和山水资源脉络的公共主干系统,需要强化各级配套支撑,促进双轴服务辐射渗透城区;三是注重慢行系统打造,将人本环境品质作为城市独特性的价值选择。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设计师,庞伟建议,一是推动城市设计向行动规划转型,以空间塑造推动城市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二是进一步论证目标愿景,充分说明东莞需要更集聚中心城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三是东莞位于深穗之间,应考虑如何更紧密连接两大一线城市,真正成为湾区东岸“脊梁”。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马小毅建议,一是交通模式要与土地、城市相融合,将交通功能设计与“双轴”中心性定位结合,逐步弱化穿越性交通,释放东莞大道和鸿福路两侧慢行、公交及公共空间,形成街道空间加强关于山水资源和公共服务对交通的影响分析,对双轴两侧功能完善与交通模式、交通服务水平进行适配协同

  下来,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方案成果,以确保高质量推进东莞中心城区“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编制及后续实施工作。